
今天,在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极限运动中心举行的全运会攀岩项目男子/女子速度赛预赛中,代表上海出战的两位速度小将赵一程、黄欣怡,在首轮攀爬都出现起伏的情况下,第二轮稳住心态和动作,双双拿到决赛资格。对他们个人来说,这是一次抗压能力的检验;对上海来说,也是这座城市在攀岩项目上探索社会化办训模式的一次集中展示。
赵一程(左)和黄欣怡赛后接受采访
同一面岩壁上的起伏与坚持
男子速度预赛中,15岁的赵一程第一轮在中段攀爬时脱手,只爬出7秒247。走下赛道时,他坦言这是一次“意料之外”的技术失误,“状态其实是比较好的,所以这个失误来得有点突然。”第二轮,他调整节奏,选择更稳妥的攀爬方式,从起攀到触顶一气呵成,最终爬出5秒028,顺利晋级。“我已经捡回来一条命了,之后的决赛就没有什么好顾虑的,冲就好了。”他说。
在外界看来,他是本届全运会男子速度项目的夺冠热门之一。平时训练中,他常年稳定在4秒7左右。今年在国家队选拔赛中,他曾两次爬出快于巴黎奥运会男子速度项目世界纪录的成绩。面对这样的话题,他没有刻意放大,“没有太大变化吧,就是一直努力突破自己的极限,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。”
为了备战本届全运会,赵一程这几个月基本处于“脱产”状态,暂时离开日常校园生活,跟随队伍外出集训。学业并没有完全放下,他会在训练间隙自己阅读,也坚持上线上英语课。“更多是为了以后在国际赛场上,能和其他选手有更好的交流平台。”少年的回应里,已经带着对更高舞台的打算。
女子速度预赛里,黄欣怡的两轮同样不算平坦。第一轮,她只爬出7秒323,“稍微有点失常”;第二轮明显找回节奏,从起攀开始就更果断,最终将成绩提升到7秒115,在最后时刻拿到决赛席位。“我觉得还是可以的,比我(最近)训练成绩快很多,我已经很满意。”她说。
真正的难处,并不完全写在计时牌上。队里透露,这次来到广州,她正好赶上生理期。问及身体不适,小姑娘只是下意识地摸了摸肚子,声音压得很低:“热身的时候肚子还是有一点难受,我就想办法把它忘掉,去享受比赛。”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全运会,对这块赛场,她给自己的目标很直接:“希望能上领奖台。”
等到晋级尘埃落定,她在场边高举拳头,冲教练挥手致意,脸上又挂上了阳光的微笑——前一跳没发挥好的郁闷,在这一刻得到释放。混采区她还和记者聊起了自己的小爱好,“赛后想去抓娃娃,平时就是用抓娃娃解压的,我已经搜到了个广州的好地方……”
上海模式的底气
两位小将双双晋级,也验证了一条逐渐清晰的成长路径。上海攀岩长期走社会化办训路线,依托岩馆和俱乐部开展青少年普及和选材,再与专业队、校园体育形成衔接。
“从场馆数量、岩友数量,到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数量,上海在全国都是排在前面的。”上海攀岩队领队孙健立介绍,目前上海大约有110多家岩馆,在单体城市中名列前茅,“这是我们做社会化办训的土壤。”不少孩子最初是在商场岩壁或社区岩馆接触这项运动,随后走上更系统的训练道路。
与许多省市以体制内培养为主不同,上海攀岩队员的成长路径更接近“校园加俱乐部加专业队”的组合。赵一程原本在学校正常上课,课余时间在俱乐部训练,在全运会备战阶段则短期脱产,专注攀岩;黄欣怡则在全运会前集中备战,赛后再回到课堂,一边上课一边训练。
在孙健立看来,这样的模式既保持了项目的广泛参与度,又能为专业竞技层面持续输送新鲜力量。“上海一直走在全国前面,这种培养方式是积极的探索,我觉得会越来越受其他省份的欢迎。”他说。
走向更大的赛场
对第一次站上全运会舞台的年轻选手来说,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。赵一程感受到的是一种“更隆重”的氛围:“不管吃住行,都有非常专业的流程,氛围很好,但也会带来更大的压力。”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保持专注,是每一位年轻运动员都要面对的问题。
站在上海队的角度,全运会不仅是争夺名次的场合,也是检验青训模式的一块“试金石”。这里可以直观地看到,社会化办训出身的孩子,在大赛中的应变能力、心态调整能力,以及对整个项目未来的带动作用。
攀岩本身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颇受欢迎的年轻项目,中国与世界高水平之间的来往也越来越多。“国内有两站世界杯就在上海周边,这也是我们和国外运动员直接交流的机会。”在孙健立眼中,走出去、看世界,是这个项目继续发展的必经之路。
从广州大学城的预赛赛场,到未来更大的国际舞台,这一代上海攀岩小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今天全运舞台上的迎难而上,已经成为他们成长曲线上的关键节点。对上海而言,这不仅是两名小将晋级决赛的结果,也是这座城市在新兴奥运项目上持续投入和探索的一次生动注脚。
淘配网配资-炒股票手机软件-正规股票配资公司-安全证券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