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:
毛主席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民族解放、国家复兴,追求的不是个人利益,而是国家、民族,甚至整个人类的利益。不仅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,建立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,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充满了斗志,对未来充满了信心。
而毛主席在个人事情上,一直都追求的是一种真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,一切都十分的本色,自然给人一种亲和力。
但他却有个奇怪的原则,这个原则是什么呢?
他强调不碰的三种东西,到底又是什么?让他一直为此坚持了一生!
事件缘由:
第一软床,毛泽东主席从不睡软床。无论是在条件艰苦的革命年代,还是在发展日新月异的和平时期,他都一直坚持睡木板床。
在革命初期,由于党内条件简陋,多数情况下,大家只能就地取材,临时搭出一个简单的床铺。而毛主席向来与群众、战士们共风雨,慢慢地也习惯了硬床。
毛主席认为,软床比较容易滋生惰性,在上面休息久了会产生睡意,因此在建国后,还专门让工作人员为自己准备硬床,平时在硬床上,也会保持良好的坐姿,对自己的要求很高。
1954年的一天,他乘坐专列前往天津视察。抵达天津已近凌晨1点,工作人员不敢打扰他太久,便直接铺好床让他休息。
然而,两点半左右,毛主席突然对工作人员说:“这个软床我睡不惯,你们帮我把被褥、枕头拿下来,我要打地铺。”工作人员连忙劝阻:“这怎么能行呢!主席您等等,我这就给您找木板床。”但毛泽东主席却坚持己见,说:“都这么晚了,不必麻烦了,今晚就这么睡吧,明天再去找。”
睡硬床的这一习惯,一直到晚年时毛主席还仍在保留。毛主席睡的一直是板床,床上只铺了一块旧军毯。
每次批阅文件的时候,他都会把毯子搭到床栏上,下面塞个硬枕头。有一次宋庆龄来看望毛主席,看到他床上的枕头和毛毯时,她惊呆了。
她无法想象,一个开国领袖竟会过得如此清贫。于是,她亲自去街上给毛主席买了一个高级的软枕头。考虑到宋庆龄身份特殊,毛主席最后受了下来。
但由于他实在睡不惯,所以没过几天他就把枕头收了起来。面对其他人的询问,毛主席笑着说:“我习惯了,还是这个荞麦皮硬枕头用着舒服。”
第二枪支,毛主席早就认识到了枪的重要性,却极少用枪。他唯一一次背枪是在红四军成立大会上,而唯一一张持枪的照片则是在1964年观看大比武时照的。
当然,毛主席也不是只拿过一次枪,危险来临的时候他也会亲自持枪冲锋陷阵。1929年初,国民党军刘士毅部,紧追着红四方面军不放。生死存亡之际,毛主席拿上枪就向敌人方向冲了过去。经过了两天的激战,红军成功扭转局面。
或许是因为他的气质和枪是不搭的,他更愿通过读书获取智慧,以指挥若定的淡然面对战争。更重要的是,毛主席对战友和部下的信任让他觉得用枪是多余的。
红军时期,林总将一把精美的袖珍手枪送给毛主席,却得到了主席的坚决拒绝:“如果真的到我要用枪的时候,那么咱们红军也就真的完蛋了!”
毛主席认为,自己是在后方阵地排兵布阵的人,不能将这把精美的手枪,发挥出最大的用处。
毛主席不碰枪或许有不喜欢的原因,但更多是他对战友和战士们的信任,相信他们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。
第三讨厌碰钱,毛主席虽然重视经济,但是却十分讨厌钱。不管是在延安,还是转战陕北抑或是进入新中国,毛主席都不肯摸钱。但是对于这个令他讨厌的钱,他却是没有办法的。因此,不碰钱的他,就为钱找了个去处,那就是帮助别人。
在1927年的秋收起义中,毛主席率领部队抵达江西永新三湾村后,立即对部队进行了整编。实行政治和经济民主。为了贯彻这一方针,部队提出了“不能谈金钱、不能贪金钱、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”的原则。
五十年代后,复员回家的警卫张瑞岐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,说回家之后遇到了一些困难。收到信后,毛主席二话不说就让工作人员从自己稿费中拿了些钱寄给了老张。
而在毛主席的支出表中,还有一项特殊的支出项目,那就是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志。他不仅自发用自己的稿费给同志添工资,还经常会关心同志们。
1964年夏天,李银桥从天津赶到上海探望毛主席。在谈话中,毛主席得知李银桥的家乡遭了灾。他赶忙吩咐秘书从自己的稿费里支出一千给李银桥,让他拿去解决困难。
可不管毛主席怎么说,李银桥都不肯收下。见此情形,毛主席有些生气地说:“难道你是让我自己摸钱吗?”听到这话,李银桥赶忙摆手说:“不不不,我自己拿。”
见李银桥收下了钱,毛主席笑着说:“这就对了嘛!你还记得吧,我说过我不碰钱,我最讨厌钱。”李银桥赶忙点头。
恪守原则:
毛主席恪守原则的行为,不仅体现在一些小事情上,而且体现在生活以及事业的方方面面。比如不进故宫。
在解放北平的时候,毛主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,强调保护故宫的重要性。毛主席第一次提出保护故宫,是在1948年12月。
毛主席强调说,北京故宫等文化古迹,特别是集中在西山、沙河等地区的,管理要接续,原先的管理人员有经验,还是以他们这套管理班底为基础。
1954年4月,毛主席第一次来到故宫,但是,他只是在故宫的城墙上转了一下,从神武门上城墙,一直走到东华门,中途还与大家坐下来聊了一会儿天,但是从城墙下来后就回去了,并没有进到故宫里面。
此后,毛主席又两次来到故宫,一次是参观文物展,也是在城楼上,另一次是在城墙上眺望,都没有进入到故宫内。
在毛主席第三次到故宫时,有些人看到了他,纷纷围了过来,毛主席也笑着与大家握手。
这时,有人就对毛主席说:“主席来故宫了,就到里面转一转,看看吧!”
但是,毛主席笑着说:“那里是过去皇上住的地方,我不适合进去。”
毛主席向来以“平民”自居,喜欢跟老百姓站在一起,而故宫是“皇上住的地方”,所以自己是不适合进去的,体现了毛主席一生都在保持的“平民”心态。
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打江山,是为了老百姓翻身解放的,而封建王朝却是为了剥削老百姓,维持帝王统治的,当时,毛主席是党和人民的领袖,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,是要带领人民奔向新的生活的。
因此,让他进故宫参观,去瞻仰那些封建帝王,故宫虽然已经没有皇帝了,但它毕竟曾经是封建皇权的象征,还是有着浓厚的封建气息的。就很不合适了。
尤其是国民党等反动势力还在诋毁共产党,在这样的背景下,毛主席如果进入了故宫,难免会引起不必要的猜疑。
严于律己:
毛主席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,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,更是把自己的感情和理想付诸于实践,精心筹划着人民共和国的各项事务,从国旗、国歌到治国纲领等等方面,他都虚心与各界人士一起商讨。
毛主席自参加革命以来,始终秉持着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”的态度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,留下了许多感人往事,彰显着一个共产党人的恪守原则和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。
结语:
从“三不碰”原则到不进故宫等等这些事迹,可以看到毛主席坚决不搞特殊,恪守原则的行为准则,毛主席也认为,只有坚持实事求是,坚守原则,勇敢地说真话。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和发展。
而对于政府官员、领导干部和社会成员都是如此。坚持实事求是、不说假话,有助于建立信任、提高效率,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。对于领导干部和社会成员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。
淘配网配资-炒股票手机软件-正规股票配资公司-安全证券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