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文帝下落之谜被解开?后世争议600余年,其实朱棣早就找到答案
建文帝推行削藩,这成了他当皇帝后最糟糕的决定。各地的藩王,有的被杀,有的被贬,这一连串的严厉手段,把掌握大军权的燕王朱棣给惹毛了。
朱棣为了保护自己,以清除皇帝身边奸臣为借口,从北京一路打到南京,最终把建文帝逼得在一场大火中丧生。但大火过后,建文帝的骨头和其他东西都被烧得混在一起,分辨不出来了。
没找到建文帝的尸骨,就没法确定他真的死了。历史上对建文帝的最终归宿有很多猜测,但其实朱棣早就清楚他去哪儿了,所以才不再继续找。
那么,建文帝在历史上到底怎么样了?朱棣是怎么知道建文帝去哪了呢?
【动乱源于太子早逝】
朱允炆本来跟当皇帝这事儿没啥关系,他只是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,而且他妈妈马氏还是个侧妃,出身不好,自己也没什么过人之处。要不是太子朱标突然死了,朱元璋伤心得不行,也不会想到让这个孙子朱允炆来继承皇位。
太子朱标有那么多能干的兄弟姐妹,但朱元璋就是特别疼爱这一个儿子。为了纪念朱标,他忍痛放弃了好多既会文又会武的儿子,偏偏选了比较普通的朱允炆来当接班人。
朱允炆这个人,才能不算出众,性格上也有很大的问题。他既急躁又没主见,刚坐上皇位不久,就急急忙忙地想要削弱藩王的势力。这样一来,不仅让大家都人心不安,还提前惊动了对手,给了早有野心的燕王朱棣一个起兵造反的好机会。
本来朱允炆有机会把燕王留在南京的三个儿子扣下来当人质,但他心一软,想着大家都是亲戚,就把他们三个都放回了北平。这样一来,燕王就没了牵挂,没过多久就起兵造反,没花几年工夫就直捣南京,把建文帝逼得只好自焚了。
【历史记载的各项疑点】
《明实录》里头写了,朱棣带着大军冲进皇宫,一眼看到奉天殿那边火光熊熊,他啥也没想就冲上去救火。经过一番折腾,火终于被扑灭了,可建文帝却只剩下了一堆烧黑的骨头。
没人能肯定那团黑漆漆的东西就是建文帝,朱棣心里头也没底。他虽然表面上装作可怜兮兮地说建文帝太糊涂,自己烧死了也不等他这个皇叔来见一面,但实际上他心里敲着响鼓,七上八下的。
根据《明实录》的记载,朱棣当上皇帝后,废除了建文帝那时候的所有法律,还不让他再叫建文帝,改叫他建文君,以后的历史书上也都这么叫了。
很明显,朱棣改动了不少历史。而且,据说建文帝的尸体已经变得不成样子,根本看不出是人的模样,这怎么能确定那尸体就是建文帝呢?
之后,朱棣对大臣们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朕把整个皇宫都翻了个底朝天,也没找到玉玺,有人告诉朕,说建文死前把玉玺给砸了,朕真是心痛得不行啊!”
其实,玉玺是用玉石精心雕琢的,哪那么容易坏掉,更不用说是被火烧毁了,再大的火也烧不化玉石做的东西。所以说玉玺不见了这事儿,可以肯定建文帝肯定是把玉玺悄悄带出宫了,想着以后有机会再重回皇位。
还有更离奇的事儿,在明神宗那会儿的《明神宗实录》里头,神宗皇上还问过张居正,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。张居正一本正经地回答,按照老一辈的说法,建文帝见永乐皇帝打进宫里,吓得赶紧剃了头换上袈裟,从皇宫的秘密通道逃了出去,从此四处漂泊当和尚去了。
清朝时候的《明会要》里头写了,建文帝自焚那地儿,只找到了马皇后的骨头,建文帝的没找到。为了掩盖这事儿,就说建文帝的尸骨找到了,还把马皇后的遗骸当成建文帝的,大张旗鼓地办了葬礼。
【出家说和流亡海外说】
因为历史记录里疑点很多,所以让后人对建文帝的真正下场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想。大家对于建文帝的结局主要有两种猜想,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他出家当和尚了。
明朝万历时候有本挺神奇的书叫《致身录》,里面写了这么个事儿:建文帝正打算烧死自己时,一个老宫女突然跑出来拦住他,怀里还抱着个匣子,说这是太祖皇帝留给他的逃生好办法。
建文帝打开匣子,瞧见里头有把剃刀、一件和尚穿的袈裟、一封信、几张公文纸,还有一袋子金子。他读了信才明白,原来太祖皇帝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出,特意准备了这个救命的匣子让他逃跑用。
接着,建文帝剃发穿上袈裟,跟着那位老宫女,从皇宫的秘密水道溜走了。然后,他坐船离开了南京,过上了漂泊不定的生活。最后,他在一座深山寺庙里安顿下来,每天陪着油灯和佛经度过。
还有种说法是,建文帝最后没待在明朝的地盘上,而是坐着大船跑到东南亚的一个小国家去了。那时候,永乐皇帝让郑和七次出海到西洋,其实就是找个由头,在东南亚到处找建文帝的下落。
直到现在,印尼那边还有个“皇爷”登基的纪念日,这个日子就是为了记住逃到那里的建文帝。
【朱棣早就找到了答案】
其实,朱棣肯定不放心让建文帝在民间消失得无影无踪。建文帝最后的结果,要么就是死了,要么就是当了和尚。
朱棣打进皇宫后,建文帝就被他抓住了。不过,朱棣想堂堂正正做皇帝,就得让建文帝点头。所以,他不能公开杀掉建文帝,只能逼他自己把皇位让出来。
但建文帝没有屈服于他的威胁,结果朱棣只好暗中杀了他,还假装他是自焚而死。这样,朱棣就能继续打着“清除奸臣”的旗号,把戏演到底,最终坐上了他日思夜想的皇位。
但这些都只是历史学家的猜测,真正有确切证据的是他出家的说法。据说,当朱棣刚打进南京城那会儿,他的大军还没能完全围住皇宫的墙。于是,不少宫里的人在混乱中找机会翻墙跑了,其中就有已经剃发为僧的建文帝。
之后,朱棣觉得建文帝能从那场灾难中活下来,肯定是有人偷偷帮了他。在姚广孝的一番分析后,他们认定那个主录僧溥洽最有嫌疑。但不管朱棣怎么对溥洽严刑逼供,溥洽就是不清楚建文帝的去向,半个字也不肯透露。
姚广孝和溥洽一直是好朋友,他实在不忍心看到溥洽白白送命,便又挺身而出,向朱棣求情救下了溥洽。但朱棣并没有善罢甘休,他又派了一个叫胡濙的人四处打听建文帝的下落。
胡濙这人挺有本事,在接下来的几年,他靠着超群的智慧、入微的观察力和跟猎犬一样的追踪技巧,终于找到了早已过世的建文帝。
有一天晚上,朱棣已经睡下了,胡濙连夜赶路,火急火燎地回到京城,直接冲进皇宫去找朱棣。朱棣被吵醒后非常恼火,但一听说是胡濙来了,立马就没生气了。
胡濙对朱棣说,建文帝已经过世了,他被葬在了江苏吴县的穹窿山上。在那山上有个寺庙叫皇架庵,建文帝好几年前就已经安息在了寺庙后面的山坡上。
虽然胡濙已经证实建文帝已经过世,但朱棣只安心了一小阵子。没过多久,他的疑心又犯了,于是他又派郑和出海,想借着下西洋的名义继续找建文帝。
好在郑和真的找到了还没死的建文帝。历史学家们猜,建文帝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海,往东进入东海,然后一直往南走到了福建福宁。因为郑和的船队一直在后面追,建文帝没办法,只好找当地的千户所帮忙阻拦郑和。
在福建的海上,两边打了起来,建文帝那边打不过,就跑到了福建福州的雪峰寺。郑和马上带着兵马上了岸,追到雪峰寺去找建文帝。建文帝求郑和别帮着朱棣干坏事,但郑和没答应。没办法,建文帝只好又继续逃到宁德市里面去了。
郑和向京城报告了建文帝的行踪,朱棣和徐皇后一听,立马采取了行动。最后,朱棣弄清楚建文帝已经没心思再管皇位的事了,这才安心下来。
徐皇后连忙打造了一批铁佛像,送到宁德的霍童支提寺,还在《国榷成祖永乐五年》这本书里记下了捐赠的事情。能让大明朝著名的徐皇后亲自下令,赠送上千尊铁佛像的人,那可不是一般的有地位有背景啊。
2008年的时候,考古学家在福建省宁德市发现了一座古墓,设计很特别。古墓上面建有拜亭和舍利塔,下面则是地宫。古墓两侧的陵墙上,刻着闭着嘴巴的龙,这是明朝初期明孝陵皇帝陵墓的典型标志。
碑文上写着,这是一个叫“御赐金襕佛曰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”的墓。在明朝,圆明大师就是说的朱元璋,而第三代呢,就是说他的孙子。这么一来,这位沧海珠禅师其实就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啦。
这座古墓的种种迹象都表明,它是一位皇室重要人物的安息之地。而在离古墓不远的宁德市蕉城区霍童支提寺,保存着一件特别的袈裟,上面绣着九条五爪金龙,还绣有八个福字,据说这代表着朱元璋的小名呢。
建文帝当年靠着朱元璋留下的那件袈裟,在混乱中悄悄躲过众人,逃了出去。六百年前,永乐皇帝在福建宁德干了一系列让人想不通的事情,据说他当时杀了好多无辜百姓,烧了很多寺庙,还屠戮僧人,甚至把县志都给毁了。
很明显,朱棣早就知道了建文帝的去向,还亲眼看着他去世了。这个被大家争论了600年的谜团,其实早就有了明确的结果。
#瞭望中国抗战#
淘配网配资-炒股票手机软件-正规股票配资公司-安全证券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